线装书是指以线类进行装订的图书类型,又称古线装,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。 中国古代的纸本书,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。卷轴由卷、轴、缥、带组装成。汉、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。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、书法,仍是卷轴装的遗风。宋代是书籍印刷爆发的时***始出现多种多样的装订方法,宋代是书籍装订形式最重要的一个时期,是书籍装订形式**展时期与奠定时期,不仅蝴蝶装、包背装等明确产成在宋代,线装书也产成于宋代。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教材,以繁简体竖排版古籍线装书形式,更能将传统文化内涵仪式感传递,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内容的展现。
“书院”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,但早在西汉时期,具备讲学论道功能的精舍便已出现。《后汉书·儒林列传》中记载,包咸在西汉末年王莽时期被赤眉军拘执,“因住东海,立精舍讲授。光武即位,乃归乡里。”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中也记载了刘淑“少学明‘五经’,虽隐居,立精舍讲授,诸生常数百人。州郡礼请,五府连辟,并不就。” 到了唐朝,光石山书院,其后出现的丽正书院是在唐玄宗过问下出现的第一所官办书院。自此,书院开始了蓬勃的发展。 宋代以后,书院列为官学,出现了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——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、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。 百年以降,当书院制度被废止之后,书院所代表的传统受到前所未有之破,学绝道丧,儒门凋敝。 面对此情此景,苇杭书院以儒家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的传统为旨归,作为书院发展须臾不可离的两大基石。虽然力量微薄,但愿意为儒门虔诚守望,期儒林薪火相传。 苇杭书院取意《诗·卫风·河广》——“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。”于此语境之下,“河”为修道必由之路,“苇”即人人之孝心孝行,以一苇之力可达至止于至善之境。 讲习礼乐、力行孝道、敬畏天地、感念圣贤 苇杭书院秉承传统书院精神,藉民间公益模式,以“讲习礼乐、力行孝道、敬畏天地、感念圣贤”为宗旨,以“孝”为核心,以圣贤为师表,以“知行合一”为鹄的。修习儒学经典,涵泳天地情怀,朝乾夕惕,踔厉发扬,明孔孟之道,养君子之风。 以儒家解释儒家,用经典诠释经典
玩者,玩其辞,品其韵,味其旨。习者,习其文,践其实,得其道。 玩习是为学的真谛。夫子习《易》,韦编三绝;阳明玩《易》,仰见良知。古者有大境界得大成就之人皆以玩习为基始。 大凡人之所学,诗文,所以言其志意,见其质朴也;礼乐,所以正其身心,章其文华也;玩习,所以复此本心,节文和同也。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 诗歌重品,美文重会。潜沉涵泳,品会兼得。非玩不专,非习不深。玩习之法,次第为先。日就月将,浸润稍渐。 “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。”童蒙教育首重玩习。乾坤造化,品类不齐。为学之要,重在发蒙启智;玩习之旨,首要变化气质。涵养心性,顺乎自然;豫时孙摩,收其放心。 “书味深者,面自粹润。”是故凡举国学玩习之要,熟读成诵,节以礼乐,师友箴规,切磋琢磨。得其一则得窥门径;得其二则悠游盘旋;得其三则行止不失;得其四则登堂入室矣。 “读书之法,先要熟读。须是正看背看,左看右看。看得是了,未可便说道是,更须反覆玩味。”“凡人若读十遍不会,则读二十遍;又不会,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,必有见到处。” 然习语有言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。”其法行之百年之前则可,用之方今当下则谬。时移世易,风教陵替,无如夷狄之有君也。凡百之学,不与人同;义利之辨,羞于孟议。好古之道者,非惟熟读文字,更需切问近思。 “看文字,须是如猛将用兵,直是鏖战一阵;如酷吏治狱,直是推勘到底,决是不恕他,方得。”“昼则研习理教,夜乃静虑凝神。”“若徜徉终日,谓之从容,却无做工夫处。” 孔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学之佳境,始于孜孜以求,时时念诵,终至默识心通,神会性天。至于此际,方觉沐芳澡雪,出尘脱俗,说不尽舒心惬意,道不完苦尽甘来。是谓习得。此非当下玩习之效,直是终身玩习所求。 仁静智动,孝弟为本;强学达性,义理为先。“读书看义理,须是胸次放开,磊落明快。今且放置闲事,不要闲思量。只专心去玩味义理,便会心精;心精,便会熟。”“少看熟读,一也;不要钻研立说,但要反覆体验,二也;埋头理会,不要求效,三也。三者,学者当守此。”
苇杭书院创立于丙戌年岁尾(2006年12月),正式启动于戊子年岁尾(2009年元月)。绍述往圣“人心惟危、道心惟微、惟精惟一、允执厥中”之心传,为儒门虔诚守望,期儒林薪火相传。